Friday, July 6, 2007

向往澳大利亚 (连载2)

其实我与学源同窗共读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为后来学源的父亲因落实政策他们全家就迁回了省城。但真正的友谊是人格的相同,灵魂的相通以及心心的相印,真正的友谊一定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且真正的友谊还要有缘分。

我天生多情善感,所以也就天生是个诗人。看过了太多离别的唐诗宋词,自然人生第一次的好友相别就给了我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或才子的机会。那时给学源去信写了很多的诗,还记得有一句是‘小城别后相共勉,他日重逢清华园’

学源到省城后并不是很顺,由于他家在那没有关系,所以他进了一所很差的学校。幸亏他是自制力很强的人,强烈的信念和求知欲让他几乎是靠自学而考上了大学。

读中学的时候我们从没有断过联系,我们经常写信,而且我还专程去省城看过他。后来我们两都考上大学,暑假时他也专程回到我们县城来看我。那时他在南京读大学,我在长春读大学,天南地北,但我们俩的情谊是‘从来不需要想起,因为永远也不会忘记’

最近学到The law of attraction,我和学源的经历也是The law of attraction的见证。

读研究生时我在北京作论文,而学源也刚好到北京实习,我们虽然没有重逢清华园,但却于北京重复。还有一次我们俩居然在火车上不期然地相遇,那时我还在读研究生,而他已毕业回到省城工作。

我们生命轨迹的最大重合部分是在省城。研究生毕业后,我也到了省城工作。就象学源初到省城后并不是很顺一样,初到省城的那一段日子,我的爱情和事业都跌入了人生的低谷。那八年幸亏有他给了我精神和实际的支持和帮助。

在省城的那八年,处于时代的巨变之中,我茫然地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那时的我就如《围城》中的方鸿渐,虽然有点学识,清高,好玩,却全无用处。而学源却是清醒而有远见的。他最早离开了国营单位到了外企,而且凭着他的真才实干做到了一家外企在东北的最高位置。难能可贵的是虽然他身处商界,却能处淤泥而不染,游刃有余于周旋,却始终不世俗,更是从来没有声色犬马。他的自律和清醒始终让我佩服。

我们俩还有一共同点,那就是在我们内心深处都有着深深的人道主义情结,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最终都到了崇尚人道主义西方国家。

有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一次是我们两路过北陵公园,一个小女孩在地上哭,显然是骑自行车摔倒了,学源是学医的,他没有视而不见,他关心地检查了那小女孩没有骨折以后才离开。

还有一次是我跟他到他家,那时他自己住在较远的一个区,走到他家胡同的时候已经是夜很黑了,有一女士站在胡同边,他跟我说这个女士一定是下了夜班而不敢走这个胡同,让我们送她回家。

那时我就知道以他的境界,他一定不属于那时的中国商界。我们俩都有很高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清洁而简单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我们都能更容易地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所属。而且我也相信,尽管他出国有些晚,以他的耐力和能力,他也一定会成功的,因为他很符合我在北美学的成功学里的定律,更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了。

我相信他!

1 comment:

tomcao95 said...

峰,

读到了你的文字,谢谢你用心去纪录我们那段时光。

同我现在在海外的生活比较而言,那段时光应该是暗淡的,但是,我们那个时候年轻,有活力,那是我们的青春,有很多我留恋的地方!

也想写东西去纪录曾经的年轻岁月,但最终还是没有动笔,一来懒惰;二来觉得自己还没有老到写回忆录的年龄,当然,我不是说你比我更老。

再次谢谢你的文字!给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学源。